營造幸福婚姻的基石

上星期,接到兩個新的個案,兩個都是有關離婚的問題。在一方或雙方已決定離婚這階段內,我會為他們安排單獨,雙方接見,從他們的言談中找出問題的徵結,分析影響這段婚姻的緣由,很多時因家醜不出外揚,內心情緒鬱結或成長背境,形成很多彼此由愛成恨錯綜複雜的婚姻,那是可惜的。其實在婚姻中觸礁初期,就應找出問題,不要將不滿埋於心底,大家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務中,騰出一點空間來討論大家的感受。

近幾十年來,「離婚」有如傳染病似的不斷擴展,有的結婚短期後感到互不適應便分手,也有結婚幾十年後,子女已成長,在一方忍無可忍之下提出離婚。這些現象,亦使不少青年對婚姻生活缺乏信心,他們索性以同居生活方式取代結婚,喜歡便繼續下去,合不來的便離去。

在我的工作經驗中,聽過不少前來輔導的人提到,當事人的父母之婚姻是怎樣的困難,為父的或為母的怎樣在沒有得到配偶的尊重、甚至在凌辱下過活;以致在自己的婚姻中,一是學習了接納忍受欺壓的生活,又或者預早做個強者,家中出現一點衝突,都要掌控一切, 再一次造成婚姻關係的不平衡現象。

在成長心理上,父母相處與適應的情況往往是孩子從小觀察、經驗的原本「夫妻關係」;因此,父母的關係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子女他們將來的夫妻適應模式;如要改變,非得從中反省與學習,要怎樣建立更融洽及和諧的關係。

無論在什麼團體,人際關係是否能夠好好相處先取決於他們所用的語言。從一對夫婦互相說話的方式(語氣及態度),就可以看出他們是互相尊重或彼此輕視,也可以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暖意或寒氣,只有不帶批判和評價,才能使人相處久長。夫婦如果能夠早日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日後家中出現的問題就較容易處理。

在人際關係的溝通中,對於事務及處理過程的內容、一般都很容易交流,如:家中出現的問題, 子女的需要;至於個人的思想、價值也不難分享,但涉及金錢、個人的感受及內在的情緒,特別是在中國文化下成長的男性,便出現了很大的障礙 ──不用說流露或表達情緒,有時連自己有沒有情緒和什麼叫做情緒也弄不清楚 ── 這障礙如果沒有得到改善,日後很可能成為婚姻的致命傷。

在夫婦的衝突中,很多時會聽到那為人妻子的抱怨說:「你從來都不理會我的感受。」這是她內心的苦痛,話可能說過了份,說得不大正確,但她也表達了她當時情緒的感受。然而,為一個如果連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處於情緒狀態之中的人,他怎可能關注到配偶的情緒?當然,這樣的一句話,也可能造成丈夫更關閉自己而繼續默不作聲、出現冷戰或爆發憤怒,使兩人之間的感情更疏離。我無意說在婚姻中,任何一方不應向配偶表達內心的情緒,而是要更洽當的顯露,非以指責或抱怨對方的口吻,而是說出自己的感受及希望。配偶若能「用心」去聽,多少也會明白對方的感受。倘若夫婦能夠這樣溝通,不單能夠協助他們解決家中難題,更能増進兩人之感情,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相反地,若為了所謂「相安無事」,因害怕丈夫的不滿而引致感情疏遠,妻子只好苦忍、不敢透露心中感受。生活中大家仍表現客客氣氣,甚至溝通越來越少,這樣的夫婦關係不但不會改進,終有一天妻子可能忍受不了她的感受得不到丈夫的了解,而提出離婚。

在婚姻生活中,愛的關係需要共同努力經營,當中涉及很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金錢。不少夫婦認為誰賺錢多,誰就是家裡的「老板」,他(她)掌握家中的一切決定權力,另一方有如家傭似的需時常伸手向這位「老板」要錢來買吃的、穿的。讀者也許聽過:「你沒有賺錢,子女又管教不好,還說要什麼什麼」類似的話。以上情況,除非夫婦兩人願以開放及接納的態度,用適當的語言來討論;否則,憤怒、抱怨、指責及各色各樣的衝突會有增無減,感情破裂也變得越來越趨嚴重。

在人人平等的西方社會,夫婦在家庭的角色更需要平衡發展,無論是金錢、權力、子女的教養、對父母的照顧及夫婦二人自己的生活發展,在這平衡發展的過程中,他們必需學會何時讓步,何時配合,無論是否喜歡父母的相處模式,夫婦必需思考及討論兩人的角式如何分配,如何保持彈性來面對環境的轉變。這樣的婚姻關係,可以帶來個性的成長,更能為子女的婚姻幸福奠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