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夫婦的溝通(無論有溝通或沒有溝通)有著他們固定的模式,這種模式是他們在結婚最初幾年造成的。一般而言,兩人開始一起生活,在相對之下,其中一位說話較多、或意見較多、做事決策較常等等;同樣,另一位會多傾聽少說話,接受比出主意多,只有這樣配合,才能在初婚階段過其融洽的生活,後者可能因愛對方、為了希望建立和諧的婚姻關係,縱使不願意這樣的情況出現而不想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以致讓前者以為他/她就是喜歡這樣的交往,在兩方不自覺的情況下,慢慢的便建立了兩人的溝通模式。
可惜,過了一段日子,兩人生活亦己成習慣,傾聽及接受的一方如果得不到對方的尊重,可能感到不快、生活失了價值、空間及自我;而兩人也因此出現越來越多的磨擦,衝突。本來兩人因愛而結婚、一起生活,但因種種因素疏忽了對方,沒有讓對方表達心意,或沒有向對方表達感受,而為兩人的婚姻關係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這是兩個人需要共負的責任。
其實,如果我們與某人相知相愛,我們自然會對對方感到興趣,或受到對方的吸引。假若一個人專注自我,常常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讓對方表達意見或感受,他永遠不會認識對方。又如果我們自己說過不停,沒有留意對方的反應,也沒有給對方開口回應的機會,這樣我們實在無法認識對方,而所有的認識、了解也許是自己的猜想而已,前段所指的多言者或許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當然,如果我們只是一直想著對方,但彼此間沒有互動,不相交往溝通,我們也無法親身體驗這個人;這樣最多能夠達致的是個空洞的關係。
從以上各種情況,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倘若我們要認識一個人,就要在他/她身上花時間,讓大家有機會流露內心的思想和感情。
一般而言,朋友之間會向對方透露什麼?對某個我們感到有興趣或喜愛的人,我們想知道什麼?除了一些表面、無關痛癢的事情外,如:有多少兄弟姊妹、在什麼學校讀書等。我們不會以知道這些就感到滿足,我們更希望知道這人與父母、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如何?是否喜歡所讀的學校?他/她最喜歡或不喜歡的是什麼?換句話說,在婚姻的關係中,我們會想知道他/她的內心世界:他/她的情緒心境、愛惡、價值觀、甚至他/她對自己的觀感;能否愛我所愛、惡我所惡。
關係是相互的。如果我希望對方向我訴說心裡的話,我是否也準備向對方敞開心房。實在,我們和一個人的關係越親密,就越了解這個人,同時也越了解自己── 原來還有不少部分並非那麼完美。
當我們發展一段新關係,或關係發展至更親密的階段時,大家都可能有互相吸引及彼此排斥的經驗,這過程使我們感到又喜悅亦懼怕。在開始時,我們感到很開心,因為終於能與其相知相交,彼此接納相通,但懼怕終於出現眼前,因為我們害怕被對方拒絕:擔心別人會發現我們的弱點或不足之處,又或者憂慮這人對我們有新的要求,要放棄自己的一些東西,如:個人喜好、生活習慣,甚至自我。阻礙關係發展的並不是不喜歡或不想愛對方,而是不願向對方表露某方面的情感,或因為怕使對方不悅而暫時將感受收藏。就如當好朋友激怒你時,你因為怕對方知道,而隱藏了你對他/她的反感。因而兩人就漸漸的變得客套起來,關係也慢慢的疏遠。很多夫婦的婚姻出現問題,就是因為長期對自己的言談表現及態度失了警覺性,致使對方感到忍受不了,唯有選擇離婚收場。
只有當兩個人越來越能亳無隱瞞的坦誠相見── 就是願意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 兩人的關係才可能加深,婚姻的關係才會成熟,令夫婦更有幸福感。
以下數點提議,值得身為夫婦的作為自我反省及生活實踐:
1. 傾聽
你平常花多少時間專心聆聽伴侶的說話?有一個統計指出,戀愛中的情侶交談時,平均花百分之七十五的時間注視彼此,而一般的伴侶目光接觸只有百分之三十至六十。
心理學家魯賓指出,直視對方眼睛可以誘使大腦釋放苯乙胺醇,這是一種天然的腦啡,也是陷入戀愛的化學物質之一。當你全神貫注地盯著伴侶,讓他/她知道他/她的話被傾聽見了,而且你對他/她的話題感到興趣。一旦真正彼此「聆聽」,自我中心就會消失,彼此便能敞開心房,維持感情的親密性。
2. 分享生活與情趣
伴侶要保持對話,而不是退回各自的安全角落。彼此分享感受、生活或家事片段,並融入在對方的情境裡,才能感同身受。有時開個小玩笑、或裝瘋賣傻,都是增進感情的好方法。很多男人抱怨另一半有了孩子之後只顧專心做媽媽,忘了做太太的角色。
3. 共同成長
不要把雙方的關係困在固定不變的模式,而要不斷探索彼此的新領域,一方面加入對方的陣營,但也給自己留個空間。例如:對方喜歡留在家中做他的事情,你也陪他留在家中,相對地,你喜歡打球,對方也設法成為你的球友,或者至少可在球場旁邊當一名啦啦隊員,這樣才可能過一個多彩多姿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