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對子女的影響

最近,六歲的華仔參加同學的生日會時,他看到同學的朋友們在生日會中彈琴的興興緻很高,他回到家後,他要求母親讓他去學習彈琴,於是母親懷著莫大的期望,到處詢問朋友為孩子尋找名師;豈料過了一年,華仔的興趣開始下降,甚至想放棄學習彈琴,因為他不喜歡老師嚴謹的教學態度及母親要求的長時間練習,華仔起初只是有興趣彈一些兒童歌曲,並沒有想到要學習彈奏考試的樂曲及改變他的好動性格。

大多數的父母對於這樣的情況都會堅持孩子繼續下去,特別是他自己提出的要求,不會因他失去興趣便讓他放棄;往往未有深入反省經驗、分析問題,或透過與孩子真誠的對話,聆聽他的感受與渴望,與他一起探討每項選擇可能帶來的後果,在可行情況下,讓孩子作出自己的抉擇及承受可能的後果,這樣,不單能培養孩子將來獨立自主的能力,在加拿大的社會發展,更能栽培他的責任感。其實,孩子最後的決定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父母的帶領下,學到如何探討問題、認識如何衡量不同的選擇和其後果、及與父母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關係。

可惜,不少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通常都是很理想的,而且忽略了孩子實際的能力、興趣及成長需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變化,他們也在摸索及尋找自我,若父母硬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子女身上,這不但影響了子女尋找自我的過程,有時也扼殺了他們發展獨立自主的能力;有些父母可能認為遷就子女的興趣與能力,會造就子女的懶散及不求上進;當然,訂立長遠的目標是需要的,但亦需慎防「揠苗助長」;父母需要多些給予子女空間,讓他們探索自己的能力與興趣,給與他們支持及鼓勵,使他們做到接受自己和肯定自我,將來的人生觀亦將會是積極和進取的。

總而言之,父母與子女在平時若能建立一個互相開放而又彼此信任的溝通,子女無論在生活遇到什麼問題或情緒受到挫折,他們會容易向父母吐露,否則,無論父母的說話有多大的正確及價值,如沒有感情的基礎,他們多會當作過耳之風,或逆來順受,將來一旦經濟能力稍為自立,便會一走了之。

父母如欲與子女建立融洽而又互信的感情關係,便需多點付出時間、以投入和積極的態度來聆聽子女的心聲,欣賞他們的長處及努力,表達接納和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協助,有了這些條件,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才會來得實際,而將來亦不致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