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幸福婚姻的基石

上星期,接到两个新的个案,两个都是有关离婚的问题。在一方或双方已决定离婚这阶段内,我会为他们安排单独,双方接见,从他们的言谈中找出问题的征结,分析影响这段婚姻的缘由,很多时因家丑不出外扬,内心情绪郁结或成长背境,形成很多彼此由爱成恨错综复杂的婚姻,那是可惜的。其实在婚姻中触礁初期,就应找出问题,不要将不满埋于心底,大家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腾出一点空间来讨论大家的感受。

近几十年来,「离婚」有如传染病似的不断扩展,有的结婚短期后感到互不适应便分手,也有结婚几十年后,子女已成长,在一方忍无可忍之下提出离婚。这些现象,亦使不少青年对婚姻生活缺乏信心,他们索性以同居生活方式取代结婚,喜欢便继续下去,合不来的便离去。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听过不少前来辅导的人提到,当事人的父母之婚姻是怎样的困难,为父的或为母的怎样在没有得到配偶的尊重、甚至在凌辱下过活;以致在自己的婚姻中,一是学习了接纳忍受欺压的生活,又或者预早做个强者,家中出现一点冲突,都要掌控一切, 再一次造成婚姻关系的不平衡现象。

在成长心理上,父母相处与适应的情况往往是孩子从小观察、经验的原本「夫妻关系」;因此,父母的关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他们将来的夫妻适应模式;如要改变,非得从中反省与学习,要怎样建立更融洽及和谐的关系。

无论在什么团体,人际关系是否能够好好相处先取决于他们所用的语言。从一对夫妇互相说话的方式(语气及态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互相尊重或彼此轻视,也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暖意或寒气,只有不带批判和评价,才能使人相处久长。夫妇如果能够早日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日后家中出现的问题就较容易处理。

在人际关系的沟通中,对于事务及处理过程的内容、一般都很容易交流,如:家中出现的问题, 子女的需要;至于个人的思想、价值也不难分享,但涉及金钱、个人的感受及内在的情绪,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下成长的男性,便出现了很大的障碍──不用说流露或表达情绪,有时连自己有没有情绪和什么叫做情绪也弄不清楚── 这障碍如果没有得到改善,日后很可能成为婚姻的致命伤。

在夫妇的冲突中,很多时会听到那为人妻子的抱怨说:「你从来都不理会我的感受。」这是她内心的苦痛,话可能说过了份,说得不大正确,但她也表达了她当时情绪的感受。然而,为一个如果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处于情绪状态之中的人,他怎可能关注到配偶的情绪?当然,这样的一句话,也可能造成丈夫更关闭自己而继续默不作声、出现冷战或爆发愤怒,使两人之间的感情更疏离。我无意说在婚姻中,任何一方不应向配偶表达内心的情绪,而是要更洽当的显露,非以指责或抱怨对方的口吻,而是说出自己的感受及希望。配偶若能「用心」去听,多少也会明白对方的感受。倘若夫妇能够这样沟通,不单能够协助他们解决家中难题,更能増进两人之感情,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相反地​​,若为了所谓「相安无事」,因害怕丈夫的不满而引致感情疏远,妻子只好苦忍、不敢透露心中感受。生活中大家仍表现客客气气,甚至沟通越来越少,这样的夫妇关系不但不会改进,终有一天妻子可能忍受不了她的感受得不到丈夫的了解,而提出离婚。

在婚姻生活中,爱的关系需要共同努力经营,当中涉及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金钱。不少夫妇认为谁赚钱多,谁就是家里的「老板」,他(她)掌握家中的一切决定权力,另一方有如家佣似的需时常伸手向这位「老板」要钱来买吃的、穿的。读者也许听过:「你没有赚钱,子女又管教不好,还说要什么什么」类似的话。以上情况,除非夫妇两人愿以开放及接纳的态度,用适当的语言来讨论;否则,愤怒、抱怨、指责及各色各样的冲突会有增无减,感情破裂也变得越来越趋严重。

在人人平等的西方社会,夫妇在家庭的角色更需要平衡发展,无论是金钱、权力、子女的教养、对父母的照顾及夫妇二人自己的生活发展,在这平衡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必需学会何时让步,何时配合,无论是否喜欢父母的相处模式,夫妇必需思考及讨论两人的角式如何分配,如何保持弹性来面对环境的转变。这样的婚姻关系,可以带来个性的成长,更能为子女的婚姻幸福奠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