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别人

杨善到教堂参加友人的葬礼,当他听到主礼讲述死者的生平事迹时,感到非常感动,有不少在场的人也不断流泪;主礼说:他认识亡者有十多二十年。死者为人慷慨,待人和蔼可亲,处事公平正直,他为人争取福利,既出钱、又出力,不怕牺牲精神时间,从不拒绝向他求助的人,也不与人斤斤计较 …… 他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现在死者离开大家,真是非常可惜。

当主礼讲到这一切称赞死者的说话时,死者的家属感到很悲伤,但因主礼对死者的称赞过于夸张,所以家人感到有些愕然,家属中的一位妇人用手推了一推身旁的年青人,示意他上前查看那躺在棺木内的死者,到底是不是他的父亲。

中国文化有隐恶扬善的美德,特别是对亡者的赞扬;但若言过其实,对亡者没有什么意义,对其家人也可能引致反感。可惜,这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真诚的赞赏」并不多见,人在生时听到的往往是批评与指责,而在死后才得到「赞赏」,这可能是由于在潜意识下有着「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观念影响了我们!这也可能是反映当事人自己欠缺了自信心。

称赞别人是很好的美德,一方面反映你对事对人的观念与态度,同时也是鼓励别人成长的方法。凡事都有两面的看法,乐观及积极的人与悲观及消极的人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世事没有绝对的完美,与其消极的作出批评,不如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事情,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发现。

就如机构改组,乐观的人想到可有机会与新成员合作、学习不同的东西及发展新的计划,但悲观的人则可能想到机构又在耍花样、以改组的方式来处理尚未解决的基本问题,甚至用这种改组方式来排除异己。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听到的往往是批评与指责,很少有赞赏和鼓励的声音。孩子的表现无论怎样出色、都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不但不会给予赞赏,反而不断强调「下次要做得更好。」这种现象是在成长过程中学回来的,我们的父母会说:不要在子女面前说赞扬的话,否则,会赞坏孩子,使他们变得骄傲自大。我们就是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年幼时代父母教给我们的,或父母对待我们所用的一套,不假思索地用到子女身上。因此,我们便要小心,不要将自己今日欠缺赞赏的能力传给下一代;我们需要学习改变,更需要让孩子得到赞赏的经验,让他们在经验中学习,这不单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更能培养他们赞赏别人的能力。

赞赏别人的能力及技巧是学习回来的,比如:若我们习惯只看事情的表面或成果,而忽视了过程中的创意与努力,那么,我们便可能失去很多值得欣赏的东西;欠缺满足我们的要求下,除非是为了讨好他人,真诚的赞赏便很难出自我们的口;另外,赞赏并不是要称赞事情怎么成功,而是从事情的结果或发展过程去欣赏别人的才智与毅力;若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养成感恩及欣赏的习惯,赞赏他人便会自然地在生活中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