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子女成长中的问题

现代父母比上辈更注重亲子教育,一方面是时代环境不同,另一方面也是有关人类各种学科发展的影响,同时家庭结构的改变,社会竞争的加剧及传媒的无孔不入,也增加了子女教养的挑战,使很多父母不得不寻找资源、给予栽培,希望子女达到最佳的发展。

在市面上,亲子教育的信息越来越多,无论报章、杂志、网页、影音、书籍等,都有谈论这类主题,其中有理论原则的探讨,也有经验的反省与分享,在五花八门的信息中,为生活于中西文化的华裔移民父母,也许一时感到眼花撩乱、不知如何选择;事实上,在实践亲子教育时,总是有新的问题出现,不同的环境、问题、成长阶段、个体,有其不同的需要。

在笔者过去十多年的亲子教育的工作中,看到很多父母都是在子女的成长问题出现危机或难以处理的时候,才往寻求帮助,或是在找寻服务时,往往着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如病人身体出现病痛,患者总是要求灵丹妙药、一服见效。很少当事人想到:子女今天的问题是他们昔日的观念及在生活中实践而慢慢地培养出来的,经过岁月养成的生活习惯、个性或态度,当然不可能一朝一夕便改变过来。

面对子女的成长好像有处理不完的烦恼;因此,当亲子教育遇到问题或孩子行为出现偏差时,父母首先要考虑的是:问题与偏差是出于成长的「过度」性或自己的「教养观念」?前者如孩子拒吃某类食物,父母可用不同的烹调方式或取用具有同样营养的食物替代,如子女的行为与自己的要求有异,那么,究竟是不是因文化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就如「顶嘴」一事,很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父母都认为子女要听从长辈,然而在北美的文化中,鼓励青少年发表意见、表达感受是教育的一环。如果父母要求子女「听话、不可顶嘴」,在学校老师却鼓励发表意见,他们如何是好?长远下去,他们可能时常与父母出现冲突,或在师长前变得哑口无言,又或成为一个只懂得奉承他人而自己毫无主见,将来怎样在社会立足?再如有些父母教导子女,做人「不能示弱于人、不可被人欺负」的价值观,有一天若子女在校园因还手而打伤了同学,作为父母的会如何处理?「不能示弱于人、不可被人欺负」的概念基本上没什么大错误,但如何向子女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说,都可以带来不同的后果;也许更正确的是教导子女彼此尊重及如何面对冲突。

在考虑更正子女的行为时,除以上所提的观念是否正确外,便是要有清晰的「动机」,这里所谓动机,就是在选择方法、应用实践时都是为要帮助子女走向成长及改善的一步,而不是要与子女制造冲突,暂时解决眼前的问题,或与配偶带来矛盾。笔者非常相信百份之九十九的父母都希望对子女付出最好的一切;但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很多时候又会将问题出现的责任推到配偶身上,如果两人意见有异,很可能对子女做出一些不太适合的行动,这不但子女得不到帮助,还可能带给子女一份不安的经验。

其实,培养或改善行为的「方法」是最后考虑的项目,方法很多,也因人的需要与实况而定。某种方法适用于别人的孩子,但不一定对自己的子女有帮助,在寻找处理孩子行为的方法时,时常都要考虑在应用这方法后对孩子有什么长远的影响,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也许需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但是,如果能够耐性及贯彻地与孩子讨论他们的问题,在不同的方法中给与他们选择的机会,这已是一些相当正面的亲子教育。

总括来说,遇到子女教养的难题,我们常急于寻找解决方法;其实我们更需要反省的是自己在亲子教育方面所选择的价值观念,和选用的方法是否配合教养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