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讚別人

楊善到教堂參加友人的葬禮,當他聽到主禮講述死者的生平事跡時,感到非常感動,有不少在場的人也不斷流淚;主禮說:他認識亡者有十多二十年。死者為人慷慨,待人和藹可親,處事公平正直,他為人爭取福利,既出錢、又出力,不怕犧牲精神時間,從不拒絕向他求助的人,也不與人斤斤計較 …… 他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現在死者離開大家,真是非常可惜。

當主禮講到這一切稱讚死者的說話時,死者的家屬感到很悲傷,但因主禮對死者的稱讚過於誇張,所以家人感到有些愕然,家屬中的一位婦人用手推了一推身旁的年青人,示意他上前查看那躺在棺木內的死者,到底是不是他的父親。

中國文化有隱惡揚善的美德,特別是對亡者的讚揚;但若言過其實,對亡者沒有什麼意義,對其家人也可能引致反感。可惜,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真誠的讚賞」並不多見,人在生時聽到的往往是批評與指責,而在死後才得到「讚賞」,這可能是由於在潛意識下有著「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觀念影響了我們!這也可能是反映當事人自己欠缺了自信心。

稱讚別人是很好的美德,一方面反映你對事對人的觀念與態度,同時也是鼓勵別人成長的方法。凡事都有兩面的看法,樂觀及積極的人與悲觀及消極的人可以有著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世事沒有絕對的完美,與其消極的作出批評,不如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事情,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往往在這種情況下發現。

就如機構改組,樂觀的人想到可有機會與新成員合作、學習不同的東西及發展新的計劃,但悲觀的人則可能想到機構又在耍花樣、以改組的方式來處理尚未解決的基本問題,甚至用這種改組方式來排除異己。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中,聽到的往往是批評與指責,很少有讚賞和鼓勵的聲音。孩子的表現無論怎樣出色、都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不但不會給予讚賞,反而不斷強調「下次要做得更好。」這種現象是在成長過程中學回來的,我們的父母會說:不要在子女面前說讚揚的話,否則,會讚壞孩子,使他們變得驕傲自大。我們就是在不知不覺間,把自己年幼時代父母教給我們的,或父母對待我們所用的一套,不假思索地用到子女身上。因此,我們便要小心,不要將自己今日欠缺讚賞的能力傳給下一代;我們需要學習改變,更需要讓孩子得到讚賞的經驗,讓他們在經驗中學習,這不單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更能培養他們讚賞別人的能力。

讚賞別人的能力及技巧是學習回來的,比如:若我們習慣只看事情的表面或成果,而忽視了過程中的創意與努力,那麼,我們便可能失去很多值得欣賞的東西;欠缺滿足我們的要求下,除非是為了討好他人,真誠的讚賞便很難出自我們的口;另外,讚賞並不是要稱讚事情怎麼成功,而是從事情的結果或發展過程去欣賞別人的才智與毅力;若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養成感恩及欣賞的習慣,讚賞他人便會自然地在生活中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