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自由与好奇心

家中养有两只小鸟,在度假期间交托友人照顾,从此学了飞离鸟笼的自由生活;起初我们不大愿意让牠们飞出笼外,免得浪费时间将牠们引回或捉回笼中,每次外出回家走进厨房,两只鸟儿总是在鸟笼门口跳来跳去,且以一种特别的叫声,好像要求我们打开鸟笼,让牠们出来飞翔。渐渐地,牠们不单习惯每天飞出笼外,也找到新的好去处,就是在厨房中两个花盆的泥土中寻找食物;为免鸟儿在觅食时感染细菌,于是我们用纸将花盆包起来,然而,鸟儿还是在包了纸的花盆上,寻找可以走进泥土的空间,有时成功了,好像有点乐而忘返似的;有时失败了,飞出来片刻后便返回笼内。

过了几天,每次让鸟儿出来活动之前,对要用纸包裹花盆感到麻烦,因而尝试让牠们在花盆的泥土中玩个痛快,既然牠们本来就是在大自然中生活的,过于保护,只会妨碍其发展。一个星期过去了,牠们对于在花盆上的玩耍及觅食,兴趣似乎较前大减,牠们出来大概十多分钟便自动飞回笼中。

小鸟是动物,非如人类一样拥有思考能力,但同样有牠们的生活习性,其中「向往自由」及「追寻乐趣」也有相似人类的地方;然而,人绝不可能如鸟儿般生活,因为人有智慧、良知、道德及法律规范。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时下的华裔父母比上一代更着重子女的教养。对子女的物质供应往往可以说超越了实在的需要;无论是有宗教信仰或无宗教背景的人,纵使注重培育子女的成长,很多父母也只是着眼于学校教育,期望他们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进入著名大学,拿取专业资格,希望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可是,有多少父母考虑过在十多二十年后,除了要求子女达到以上的期望外、他们的品德发展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否想过培养他们将来成为有自主能力、愿意承担责任及有良知道德感的人?至于想过以宗教信仰的价值及生活取向作为淘成子女的,更难找到。

二十年后的社会跟现在的很不一样,父母需要辨认时代的改变,鼓励子女思考、反省、整理经验等等,不能老是按着传统的知识来传授,纵然获取专业知识和技巧,而没有培育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将来可能遇到更大的困难。
有心理学家将子女的管教模式分为三大类:独裁型(authoritarian)、权威型(authoritative)及放任型 (permissive)。

独裁型可说是传统的管教模式,也是传统的中国人常用的方式,父母的教养价值观就是子女将来在社会上的成就,但是否真正想过怎样才算「有成就」、有什么成就?有否考虑在这管教方式下给子女带来成长的遗害?如:学不到自制、自律和责任感,不懂欣赏别人,难与人合作;将来一有权力,便会指令他人。如果这样,在社会里、在家庭内怎能与人相处合作?

一般来说,中国人的管教较少属于放任型的,就是有的也可能误以为自己的作风是较民主而已。这类型的模式当然子女感到很自由,有时可能学到为自己设想及自我决定;但同时学会操纵别人、对己对人不信任,自卑、出现绝望、疏离情绪等等。

比较理想的教养方式要算是权威型。但其首要条件是父母需有正确的人生观,且有长远又清晰的目标,以领导者的角色、开明的态度,透过言行在日常的生活中向子女灌输人生价值观,当价值观或原则受到挑战和与子女有不同的意见时,大家以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态度来讨论「问题」的可能结果,大胆地让子女在一定范畴内学习作出自己的选择,在不伤害他们身心的健康下,给予满足好奇心的机会,让其尝试及承受带来的后果;实在,父母也无法一辈子陪伴子女,因此孩子的自律精神就显得重要;若在家中按能力给予分担家务的安排,学习牺牲精神,这不单可促使他们感到在家中的重要性和归属感,慢慢地孩子亦能培养出自主性,将来更能够产生自发性的学习,过着自律的生活。

当然,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子女管教方式,但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人生观及亲子教育的价值取向,面对教养子女时所遇的错失,对一些无助孩子成长的言行,决心寻找改善之道;在每次子女出现「问题」时,能以那些问题作为一个向自己发出的「信号及提醒」替代愤怒与责骂,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培养子女成为一个「有原则、有承担责任能力及良知道德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