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十岁的伟华告诉他的母亲说:「约翰邀请我在星期日的下午与他一起去踏单车。」母亲回答说:「好,但你先要做好功课和清理自己的房间。」伟华亦同意了这个协议。
第二天,伟华吃过午餐,怀着兴奋的心情正准备去与同学去踏单车时;母亲突然问他是否做好了功课和清理了房间。他答说;「忘记了。」

如果你就是那位母亲,妳会怎样做呢?妳会否告诉孩子:「如果下次再这样便不能去踏单车」,或说「因为你没有遵守诺言,所以你不能去了」,或者「妳很 愤怒的骂他一顿,说他懒惰、只顾玩耍」,又或者「妳与他争论谁是谁非」,甚至「因他听到妳说『不准他去』而哭起来或向妳苦苦哀求,于是妳改变初衷而让他与 同学去踏单车」。事实上,可能有着更多的答案,更多不同的处理手法。

无论怎样,父母要问自己的是:我希望子女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有没有一个固定的原则来处理子女的问题?我会否因子女而异?或因我的喜好、情绪而 改变处理子女问题的手法?其实,处理以上的情况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果父母欠缺一个持久而又清楚的原则,在这个时候作出适当的响应,孩子在他的成展的过 程中,不可能很快便成为一个有自律能力而又有自决和自信的人;相反,父母如果能够把握这些机会,对子女作出明确的处理原则,不会因他的苦苦哀求或哭泣而软化。长远下去,子女便能渐渐认识父母的要求,和养成自律的习惯及懂得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孩子需要的不是责骂而是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时一样的答案而是清楚和持久的原则,更不是事事有待安排而是有自我抉择、学会为他人及自己着想的机会。

也许,很多父母只着眼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忘记了那些处理方法对子女成长的长远影响;更坏的是对自己认为年幼无知的子女作出诸般容忍和迁就,但对稍 为长大了一两年的子女之同样行为便严加责骂。试问一个孩子如果看到弟妹用某种方法来达到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他﹝她﹞又怎可能不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要求父母 呢?

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孩子第一次违反协议,而他又可以稍后补做那些工作的话,母亲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和承认其行为的错误,及对孩子说明破坏协议的本 来效果,日后如果再犯,他便要承受更为严重的后果,或向他说明自己对他没有遵守诺言而感到有些不开心,听听他的解释和反应,然后让他自己决定是否要去踏单车;又假如这是孩子的第二次破坏诺言,母亲大可执行以前讲过的协议,就是说:因他没有清理房间,他便不能去与同学踏单车。这样,孩童很快便会从他们要承受 的后果而学到遵守诺言、坚负责任而渐渐养成自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