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自由與好奇心

家中養有兩隻小鳥,在度假期間交託友人照顧,從此學了飛離鳥籠的自由生活;起初我們不大願意讓牠們飛出籠外,免得浪費時間將牠們引回或捉回籠中,每次外出回家走進廚房,兩隻鳥兒總是在鳥籠門口跳來跳去,且以一種特別的叫聲,好像要求我們打開鳥籠,讓牠們出來飛翔。漸漸地,牠們不單習慣每天飛出籠外,也找到新的好去處,就是在廚房中兩個花盆的泥土中尋找食物;為免鳥兒在覓食時感染細菌,於是我們用紙將花盆包起來,然而,鳥兒還是在包了紙的花盆上,尋找可以走進泥土的空間,有時成功了,好像有點樂而忘返似的;有時失敗了,飛出來片刻後便返回籠內。

過了幾天,每次讓鳥兒出來活動之前,對要用紙包裹花盆感到麻煩,因而嘗試讓牠們在花盆的泥土中玩個痛快,既然牠們本來就是在大自然中生活的,過於保護,只會妨礙其發展。一個星期過去了,牠們對於在花盆上的玩耍及覓食,興趣似乎較前大減,牠們出來大概十多分鐘便自動飛回籠中。

小鳥是動物,非如人類一樣擁有思考能力,但同樣有牠們的生活習性,其中「嚮往自由」及「追尋樂趣」也有相似人類的地方;然而,人絕不可能如鳥兒般生活,因為人有智慧、良知、道德及法律規範。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時下的華裔父母比上一代更著重子女的教養。對子女的物質供應往往可以說超越了實在的需要;無論是有宗教信仰或無宗教背景的人,縱使注重培育子女的成長,很多父母也只是著眼於學校教育,期望他們的成績名列前茅,可以進入著名大學,拿取專業資格,希望他們將來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可是,有多少父母考慮過在十多二十年後,除了要求子女達到以上的期望外、他們的品德發展及人生價值取向?是否想過培養他們將來成為有自主能力、願意承擔責任及有良知道德感的人?至於想過以宗教信仰的價值及生活取向作為淘成子女的,更難找到。

二十年後的社會跟現在的很不一樣,父母需要辨認時代的改變,鼓勵子女思考、反省、整理經驗等等,不能老是按著傳統的知識來傳授,縱然獲取專業知識和技巧,而沒有培育他們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將來可能遇到更大的困難。

有心理學家將子女的管教模式分為三大類:獨裁型(authoritarian)、權威型(authoritative)及放任型 (permissive)。

獨裁型可說是傳統的管教模式,也是傳統的中國人常用的方式,父母的教養價值觀就是子女將來在社會上的成就,但是否真正想過怎樣才算「有成就」、有什麼成就?有否考慮在這管教方式下給子女帶來成長的遺害?如:學不到自制、自律和責任感,不懂欣賞別人,難與人合作;將來一有權力,便會指令他人。如果這樣,在社會裏、在家庭內怎能與人相處合作?

一般來說,中國人的管教較少屬於放任型的,就是有的也可能誤以為自己的作風是較民主而已。這類型的模式當然子女感到很自由,有時可能學到為自己設想及自我決定;但同時學會操縱別人、對己對人不信任,自卑、出現絕望、疏離情緒等等。

比較理想的教養方式要算是權威型。但其首要條件是父母需有正確的人生觀,且有長遠又清晰的目標,以領導者的角色、開明的態度,透過言行在日常的生活中向子女灌輸人生價值觀,當價值觀或原則受到挑戰和與子女有不同的意見時,大家以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態度來討論「問題」的可能結果,大膽地讓子女在一定範疇內學習作出自己的選擇,在不傷害他們身心的健康下,給予滿足好奇心的機會,讓其嘗試及承受帶來的後果;實在,父母也無法一輩子陪伴子女,因此孩子的自律精神就顯得重要;若在家中按能力給予分擔家務的安排,學習犧牲精神,這不單可促使他們感到在家中的重要性和歸屬感,慢慢地孩子亦能培養出自主性,將來更能夠產生自發性的學習,過著自律的生活。

當然,在這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完美的子女管教方式,但我可以肯定的說:如果父母能夠有意識地反省自己的人生觀及親子教育的價值取向,面對教養子女時所遇的錯失,對一些無助孩子成長的言行,決心尋找改善之道;在每次子女出現「問題」時,能以那些問題作為一個向自己發出的「信號及提醒」替代憤怒與責罵,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培養子女成為一個「有原則、有承擔責任能力及良知道德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