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到相知相爱

很多夫妇的沟通(无论有沟通或没有沟通)有着他们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他们在结婚最初几年造成的。一般而言,两人开始一起生活,在相对之下,其中一位说话较多、或意见较多、做事决策较常等等;同样,另一位会多倾听少说话,接受比出主意多,只有这样配合,才能在初婚阶段过其融洽的生活,后者可能因爱对方、为了希望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纵使不愿意这样的情况出现而不想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以致让前者以为他/她就是喜欢这样的交往,在两方不自觉的情况下,慢慢的便建立了两人的沟通模式。

可惜,过了一段日子,两人生活亦己成习惯,倾听及接受的一方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尊重,可能感到不快、生活失了价值、空间及自我;而两人也因此出现越来越多的磨擦,冲突。本来两人因爱而结婚、一起生活,但因种种因素疏忽了对方,没有让对方表达心意,或没有向对方表达感受,而为两人的婚姻关系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这是两个人需要共负的责任。

其实,如果我们与某人相知相爱,我们自然会对对方感到兴趣,或受到对方的吸引。假若一个人专注自我,常常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让对方表达意见或感受,他永远不会认识对方。又如果我们自己说过不停,没有留意对方的反应,也没有给对方开口回应的机会,这样我们实在无法认识对方,而所有的认识、了解也许是自己的猜想而已,前段所指的多言者或许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一直想着对方,但彼此间没有互动,不相交往沟通,我们也无法亲身体验这个人;这样最多能够达致的是个空洞的关系。

从以上各种情况,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倘若我们要认识一个人,就要在他/她身上花时间,让大家有机会流露内心的思想和感情。

一般而言,朋友之间会向对方透露什么?对某个我们感到有兴趣或喜爱的人,我们想知道什么?除了一些表面、无关痛痒的事情外,如:有多少兄弟姊妹、在什么学校读书等。我们不会以知道这些就感到满足,我们更希望知道这人与父母、兄弟、姊妹之间的感情如何?是否喜欢所读的学校?他/她最喜欢或不喜欢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在婚姻的关系中,我们会想知道他/她的内心世界:他/她的情绪心境、爱恶、价值观、甚至他/她对自己的观感;能否爱我所爱、恶我所恶。

关系是相互的。如果我希望对方向我诉说心里的话,我是否也准备向对方敞开心房。实在,我们和一个人的关系越亲密,就越了解这个人,同时也越了解自己── 原来还有不少部分并非那么完美。

当我们发展一段新关系,或关系发展至更亲密的阶段时,大家都可能有互相吸引及彼此排斥的经验,这过程使我们感到又喜悦亦惧怕。在开始时,我们感到很开心,因为终于能与其相知相交,彼此接纳相通,但惧怕终于出现眼前,因为我们害怕被对方拒绝:担心别人会发现我们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又或者忧虑这人对我们有新的要求,要放弃自己的一些东西,如: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甚至自我。阻碍关系发展的并不是不喜欢或不想爱对方,而是不愿向对方表露某方面的情感,或因为怕使对方不悦而暂时将感受收藏。就如当好朋友激怒你时,你因为怕对方知道,而隐藏了你对他/她的反感。因而两人就渐渐的变得客套起来,关系也慢慢的疏远。很多夫妇的婚姻出现问题,就是因为长期对自己的言谈表现及态度失了警觉性,致使对方感到忍受不了,唯有选择离婚收场。
只有当两个人越来越能亳无隐瞒的坦诚相见── 就是愿意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 两人的关系才可能加深,婚姻的关系才会成熟,令夫妇更有幸福感。

以下数点提议,值得身为夫妇的作为自我反省及生活实践:

1. 倾听
你平常花多少时间专心聆听伴侣的说话?有一个统计指出,恋爱中的情侣交谈时,平均花百分之七十五的时间注视彼此,而一般的伴侣目光接触只有百分之三十至六十。
心理学家鲁宾指出,直视对方眼睛可以诱使大脑释放苯乙胺醇,这是一种天然的脑啡,也是陷入恋爱的化学物质之一。当你全神贯注地盯着伴侣,让他/她知道他/她的话被倾听见了,而且你对他/她的话题感到兴趣。一旦真正彼此「聆听」,自我中心就会消失,彼此便能敞开心房,维持感情的亲密性。

2. 分享生活与情趣
伴侣要保持对话,而不是退回各自的安全角落。彼此分享感受、生活或家事片段,并融入在对方的情境里,才能感同身受。有时开个小玩笑、或装疯卖傻,都是增进感情的好方法。很多男人抱怨另一半有了孩子之后只顾专心做妈妈,忘了做太太的角色。

3. 共同成长
不要把双方的关系困在固定不变的模式,而要不断探索彼此的新领域,一方面加入对方的阵营,但也给自己留个空间。例如:对方喜欢留在家中做他的事情,你也陪他留在家中,相对地,你喜欢打球,对方也设法成为你的球友,或者至少可在球场旁边当一名拉拉队员,这样才可能过一个多彩多姿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