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與生活

基督徒團體的建立基於其成員的合作及他們對天主聖言的投身,基督徒的凝聚力和獻身感則取決於他們的良知與價值觀念,我們的牧職發展不單要推動團體的成長,更要留意其中對個人的影響。

很多人曾說:「知識就是力量」,如果我們要推動基督徒認真地過他們的信仰生活,增進對天主及其聖言的認識是一個最有力而不可忽略的途徑,因為知識對個人的成長有著莫大的動力。人類的一般行為取決於他們的價值觀念,而價值觀念的發展主要來自知識教育。沒有人只因為團體生活會變得成熟,除非他能夠將其知識﹝價值﹞內在化為力量,這力量不是來自團體的氣氛,而是來自個人的質素,在這裏我要問:到底我們的團體是否需要基督徒生活的培育?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培育?我們的培育又是什麼?就如耶穌曾說:

「荊棘上豈能收到葡萄?蒺藜上豈能收到無花果?」﹝瑪7:16﹞

所以荊棘不會因為種在葡萄園裏便會長出葡萄,除非將它接駁在葡萄樹上及待以時日的栽種。

福音中清楚說:

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天國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它﹝瑪 6:21;13:45-46﹞

可見價值觀念對人生活取向的影響。現世生活例子俯拾皆是,就如有人可以為某一原因﹝這原因便是他的價值取向﹞而改變了他的遲到習慣、或提早起床、或戒煙,亦有人為了權力、面子或利益而與友人反目,當然亦有人為了他的人生目標或信仰而犧牲自己、貢獻一生。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價值觀念」對人類行為及生活抉擇的影響力量。

加拿大海明頓(Hamilton)Michael Brand 神父因其堂區教友在主日參與感恩祭時的隨便態度,說:「我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他們,教堂並不是球場,參與禮儀也不是去看電影;這是一處特別的地方,舉行特別的慶典,這地方時刻要求我們要有不同的服飾及莊重的行為表現。」今日我們應反問自己,我們的華人天主教團體與一般社團有何分別?我們的聖堂與社區中心有什麼不同之處?感恩祭前後你說不像戲院放映前及散場後的情況嗎?服飾不是在球場上或旅遊地點看到的一樣嗎?也許我們己將聖堂視為一般社交場所或社區中心,我們已到了見怪不怪的地步。

實在,今日很大部份的基督徒對主仍缺乏一份「感恩心和使命感」,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獲得的特恩與身份﹝教會憲章#12﹞;就是因為欠缺這份基督徒的良知,以致他們的信仰生活裹足不前或被現世同化。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改變過來?雖然無論什麼改變,都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但我深信:改變不能單憑口號或一些為人帶來短暫興奮的活動,而是需要有系統的培育計劃,使基督的福音進注人心,讓聖言在人心內潛移默化,藉著聖神的恩寵及祈禱,逐漸走上基督的道路,養成以基督的價值作為我們生活的指標。否則,我們只會本末倒置,變成一個欠缺內涵與基督精神的個體。願我們每個人更著重自己的信仰培育,好使那份「感恩心和使命感」在心中發芽茁壯。

聖言比各種雙刃的劍還要銳利,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