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父母比上輩更注重親子教育,一方面是時代環境不同,另一方面也是有關人類各種學科發展的影響,同時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競爭的加劇及傳媒的無孔不入,也增加了子女教養的挑戰,使很多父母不得不尋找資源、給予栽培,希望子女達到最佳的發展。
在市面上,親子教育的資訊越來越多,無論報章、雜誌、網頁、影音、書籍等,都有談論這類主題,其中有理論原則的探討,也有經驗的反省與分享,在五花八門的資訊中,為生活於中西文化的華裔移民父母,也許一時感到眼花撩亂、不知如何選擇;事實上,在實踐親子教育時,總是有新的問題出現,不同的環境、問題、成長階段、個體,有其不同的需要。
在筆者過去十多年的親子教育的工作中,看到很多父母都是在子女的成長問題出現危機或難以處理的時候,才往尋求幫助,或是在找尋服務時,往往著重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如病人身體出現病痛,患者總是要求靈丹妙藥、一服見效。很少當事人想到:子女今天的問題是他們昔日的觀念及在生活中實踐而慢慢地培養出來的,經過歲月養成的生活習慣、個性或態度,當然不可能一朝一夕便改變過來。
面對子女的成長好像有處理不完的煩惱;因此,當親子教育遇到問題或孩子行為出現偏差時,父母首先要考慮的是:問題與偏差是出於成長的「過度」性或自己的「教養觀念」?前者如孩子拒吃某類食物,父母可用不同的烹調方式或取用具有同樣營養的食物替代,如子女的行為與自己的要求有異,那麼,究竟是不是因文化的不同而出現差異?就如「頂嘴」一事,很多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成長的父母都認為子女要聽從長輩,然而在北美的文化中,鼓勵青少年發表意見、表達感受是教育的一環。如果父母要求子女「聽話、不可頂嘴」,在學校老師卻鼓勵發表意見,他們如何是好?長遠下去,他們可能時常與父母出現衝突,或在師長前變得啞口無言,又或成為一個只懂得奉承他人而自己毫無主見,將來怎樣在社會立足?再如有些父母教導子女,做人「不能示弱於人、不可被人欺負」的價值觀,有一天若子女在校園因還手而打傷了同學,作為父母的會如何處理?「不能示弱於人、不可被人欺負」的概念基本上沒什麼大錯誤,但如何向子女解釋、在什麼情況下說,都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也許更正確的是教導子女彼此尊重及如何面對衝突。
在考慮更正子女的行為時,除以上所提的觀念是否正確外,便是要有清晰的「動機」,這裡所謂動機,就是在選擇方法、應用實踐時都是為要幫助子女走向成長及改善的一步,而不是要與子女製造衝突,暫時解決眼前的問題,或與配偶帶來矛盾。筆者非常相信百份之九十九的父母都希望對子女付出最好的一切;但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時,很多時候又會將問題出現的責任推到配偶身上,如果兩人意見有異,很可能對子女做出一些不太適合的行動,這不但子女得不到幫助,還可能帶給子女一份不安的經驗。
其實,培養或改善行為的「方法」是最後考慮的項目,方法很多,也因人的需要與實況而定。某種方法適用於別人的孩子,但不一定對自己的子女有幫助,在尋找處理孩子行為的方法時,時常都要考慮在應用這方法後對孩子有什麼長遠的影響,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標?也許需要嘗試不同的方法,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但是,如果能夠耐性及貫徹地與孩子討論他們的問題,在不同的方法中給與他們選擇的機會,這已是一些相當正面的親子教育。
總括來說,遇到子女教養的難題,我們常急於尋找解決方法;其實我們更需要反省的是自己在親子教育方面所選擇的價值觀念,和選用的方法是否配合教養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