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绪中认识你的孩子

伟华从学校拿著成绩报告回家,内心有些不愤且带点失望的语气告诉母亲:「差两分便可以拿到奖学金;真有些不值!」母亲听後回答说:「是你自己没有努力读书,有什麽值不值!」伟华听後更感气馁,带著更大的失贩感、没声没气的走回自己的房间。

伟华本来期望母亲会给与一点接纳和鼓励,怎料得到的是一些带有指责意味的回应。他内心在想:下次有什麽不开心的事,还是自己放在心裏较好。

以上所写,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的日常生活。对中国人来说,期望子女读书得奖、名列前茅,是非常普通的事;但对子女所作的努力和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很多父母往往没有留意;给与指责及「泼冷水」比接纳及欣赏来得更多,这也许是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所致── 很少留意自己和子女的情绪问题。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时过於强调修养表现,有什麽情绪出现,都将之压抑或否定,甚至有些人连什麽是情绪也弄不清楚,更不需要说好好的处理或疏导自己的情绪了。

实在,人人都有情绪。情绪没有好坏可言,正如开心时会笑、伤痛时会流泪一样。但情绪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前者如:开心、满足感、被肯定等,这会帮助人活得更开心和有进取心;後者如:失望、忿怒、害怕等,这使人放弃尝试及生活於伤痛中,影响著人的精神健康﹞。

简单的说,情绪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对所遭遇到的事物之信念而产生的反应﹝感觉﹞。纵使我们可以否认它的存在,却不能掩饰它的表现,如: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姿势等。孩子一般都很容易流露自己的情绪,但人越是成长就越学会了掩饰自己的情绪,致使渐渐做成误会,製造了不少沟通上的困难。要了解孩子的情绪,首先要承认它的存在,然後尝试去明白它的来由,到底是孩子的价值观念出了问题?还是自己对他们的要求影响所致?无论怎样,接纳他们的情绪感受,也尝试去看看这情绪的背後是否有其目的。如果发觉孩子以消极的情绪﹝如:忿怒、表现不开心﹞来达到其目的,父母大可暂时不去理会孩子的问题,待过了一段时间,让他们的情绪稳定後,才再与他们讨论那些问题;相反,如果他们的情绪是因某些事情而自然产生﹝非有其他目的﹞,父母就需要接纳他们,同时可以用一些反映孩子的感觉的说话来回答他们,这样不单让孩子知道你对他们的了解和接纳,更能促进你与他们的关係,他们会将更多的事情告诉你。就如上例,如果那位母亲回答说:「你这样努力仍拿不到奖学金,是否有些失望呢?」相信那位孩子不但会向母亲吐露更多的心事,日後还会更努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