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

生活於現代社會,無日不是在競爭中,競爭本來並不是壞事,因為沒有競爭,社會可能不會進步,但時常生活在競賽中,只求自己 比別人快比別人好,比別人有更高的權勢、地位、影響力,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是否與付出的相稱,又是否能夠向上主與良知交代;甚至失去了 自己作為基督徒生活的方向,那我們就需要稍停下來,返回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找上主的指引。

以上所言,大部份是外在環境使然,生活其中,有點兒「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然而,個人內在心理因素也是一樣,「比較」是我們常有的現象。試 看以下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小孩見到同學或同伴擁有的,他便向父母要求給他買同樣的東西,青少年看到同輩的服裝或某些行為,自己也跟著做同樣的事,成年人的 表現更明顯,不單將自己擁有的跟別人比較,甚至將自己的配偶、子女、家庭與別人比較。在這些比較之下,除了一樣是肯定勝過別人的之外 ── 那就是自己的意見是最好和最正確的,其餘一切似乎都不如別人的好,就如我們常說:別人的草是綠一些, 隔壁的飯也香一些,別人子女的成績比自己的子女好,別人的工作比自己的輕鬆,人家的配偶比自己的配偶更本事,那人的「老人金﹝Old Age Security﹞」比我多等等。

其實,這些比較也不一定是壞事,所謂「人望高處、水向低流」;如果將自己跟別人比較,看到別人的優點或過人之處而使我們產生仰慕之心,可以成為發奮 向上的一種動力,同時反省自己是否擁有可以朝這方向發展的潛能或訓練,持之以恆盡力而為,其餘一切交與上主,那樣,我們便可安心;可惜,這類比較有時也會 產生「自卑感」,特別是那些「自尊心」不高、「自我價值」低的人,他們往往會出現嫉妒心理,因著別人的過人之處致使自己感到不舒服,而做出種種貶低別人的 行為來抬高自己;他們忘記了保祿宗徒有關神恩的教導:

「這人從聖神蒙受了智慧的言語,另一人卻由同一的聖神蒙受了知識的言語;有人由同一的聖神內蒙受了信 心,另有人由同一的聖神內卻蒙受了治病的奇恩;有的能行奇蹟,有的能說先知話,有的能辨別神恩,有的能說各種語言,有的能解釋語言:可是,這一切都是這唯 一而同一的聖神所行的,隨祂的心願,個別分配與人」﹝格前12:8-11﹞。

所以,人難道可以指斥或抱怨天主聖神不公嗎?嫉妒別人、貶低別人不就是對聖神的施恩感到不滿嗎?我們可從瑪竇福音中「僱工的比喻」 ﹝20:1-15﹞ 清楚看到:先受僱用的人在比較自己所領受的工資跟最後受僱的人之酬勞是一樣時,他們感到不滿而生怨言,竟忘記了僱主跟他們原先所定的合約;如欲比較,便要 從所出的勞力及所得的酬報是否與原來的合約相符;那是說:我們如要比較就需首先辨別上主給予自己的神恩﹝潛能才幹﹞,再去檢討是否善用這些恩典而作出建 樹?與以前相比是否進步了?擁有多少,並不重要,自己是否比別人不如或比別人優勝,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否善用恩賜;多的:要感謝上主的賜予而無需 驕傲,少的:亦不需感到嫉妒、眼紅或自卑,如欲與別人看齊,唯有祈求上主格外開恩。

在福音中,我們清楚看到那只領了兩個「塔冷通」的僕人,當主人回來時,由於他善用資源,同樣得到家主的讚賞:

「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 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很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罷!」﹝瑪25:23﹞。

我們的生活不是以勝過別人為滿足,而是要按主的恩賜來實踐,才是最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