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绪及子女的成长

中国人有说:「虎父无犬子」。本人曾听过一个这样的事件:一位父亲因为儿子的行为表现问题而与太太吵得面红耳热,初时抱怨太太对孩子管教不严,继而在怒火中烧下动手打了他的太太,结果太太被打出了瘀蓝的手臂。过了两天,那位父亲下班回家,发现幼女面上出现了一只黑眼睛,在查问後,才发现因妹妹不断说哥哥「不乖」,使妈妈瘀了手臂,哥哥在很愤怒的情况下挥拳打了妹妹的眼睛。的而且确是「虎父无犬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模仿者,他们在周围环境所听到的或看到的,在不懂什麽是好是坏的情况下,很容易便学上及在生活中表达出来;昔日孟母曾叁迁,问题就在於此,只是今时今日孩子所接触的环境不同而已;然而,无论今日资讯如何发达,孩子接触最早及最多的还是父母。

父母的情绪表现对孩子的影响难以估计,假如父或母是个时常闹情绪的人,孩子不单很难学到正面的情绪表达方式,不懂得怎样与父母交往,更坏的是他们也学会日夜吵闹。所以看著孩子的表现,不难猜想他的父母是个怎样的人;看到孩子与别人的交往,也不难想到孩子家裏的相处方式。

人有情绪是很自然的事,特别在充满压力和竞争的环境中,但这并不表示可以随便发洩情绪,而需要适当的处理。处理情绪的第一步工夫是开放自己、承认情绪的存在﹝例如:愤怒﹞,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将问题推到别人身上;第二是为自己留点冷静的空间﹝比如:远离衝突的环境到外面吸口新鲜的空气、做些松弛身心的运动等﹞,在冷静後才去处理那些影响情绪的问题。有效的处理情绪方式不是压抑、而是疏导,只要在不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情况下,把情绪转移到其他事上宣洩出来,例如:洗个热水浴、大叫几声或听些柔和的音乐,甚至找个知心好友吐吐苦水或向专业人士寻求辅导。有时,我们需要问问自己:那是什麽回事?值得我这样愤怒吗?到底我是否因为过於执著自己的观点而引致这样的情绪?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信念吗?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人父母如果能够时常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生活中所引发的各种愤怒,夫妇便更容易建立和谐的关係,子女自然能从中体会家庭的温暖及相爱之道,亦会在成长过程中做个情绪稳定和为自己的情绪做个负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