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禹璋
這年來最火、又最冷門、又賣個滿堂紅的華語電影,莫過於很受年青人歡迎的台灣自傳式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自己未有機會欣賞,但知道這是一部青春校園愛情喜劇,講述一羣充滿稚氣的青少年,在求學期間的幼稚、違規、荒誕、超越當時社會道德的行為而現在感到遺憾的故事。劇中主角儘管未能成為戀人,不過友情却進一步昇華,成為永遠的好友,最後大家都得到了各自的成長,擁有自己的未來。没有人哭泣、没有人懊恨,只有滿心的互相祝福。
年前的「海角七號」電影也是講述年青人對生活缺乏希望,在成長過程中重新激發了對夢想的憧憬。及其後的「艋舺」又是一部叫好叫座的追憶青春熱血激蕩電影。於我而言、這些通俗青春片並没有什麼新鲜感,但我相信它們的確讓很多人回味在他們各自成長階段中,各種不同的傷痛、挫折和奮鬥。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年,真是過去了便不再回來,確實令人唏嘘不已,亦會感到生命的短暫和無奈。
但人的生活是否這樣充滿後悔、無助、甚至漫無目標的漂流不定呢?現在乍暖還寒的日子,正值我們教會中復活節前的「四旬期」(或舊稱「封齋期」)。一個不留神、我們很容易以欣賞上述的青春電影一樣,用懷舊、悲傷、唏嘘、感嘆的心情和角度去感受和度過這四十天和復活節!
「四旬期」無疑是讓我們信徒學習與主同行衪受難前的足跡、訓示和見證。不少信徒一直很强調和力行懺悔及補贖 (例如:祈禱、禁食及濟貧等等) 去鞭策激勵自己,替自己或他人贖罪。無可疑問、自我犧牲是一個起步行動,悔改、補贖能幫助我們在信德及恩寵中成長。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四旬期」的真正積極的一面,給自已一個自我檢討和增值的機會。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四旬期文告」中提醒到「世界缺乏手足之情,所有人要互相關懷,不要對其他人的命運漠不關心……四旬期是反省愛德的良機,重新走上個人或團體的信德旅程,信徒於這時期應祈禱、分享、反省、守齋,以及期待復活的喜悅……人與人是互相依存的,須在謙遜和愛德的精神中互相糾正、彼此勉勵……在現今的世界,基督徒必須更新對上主的愛與忠貞的見證……」
反省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是鞏固信德的基礎,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積極尋求和學習加深及與他人的關係,走出自我,放棄自以為是的批判態度,以謙虛真誠的心去為我們周遭有需要的人服務,這不正是自我犧牲的延伸,和愛主愛人的見證嗎?
我們少不免有時在不知不覺間,喜歡懷念年青時的成敗、得失、喜怒哀樂的經驗,亦喜歡回味與他人「那些年…一起走過的日子」。但我們的生活不應該只著眼於俗世的成功與失敗,或活著為了別人的認同、讚賞或奉承。我相信:主的復活不單將永生救恩賜予我們每一個人,更將我們人生目標重新定位,和注入一個充實和喜樂的元素。衪從不計較我們成敗,衪亦明瞭我們心中所需,生命得到主的照顧,令我們能夠抬起頭來,以期望、勇毅、積極的態度去迎接每一天的來臨,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生命有路向,總比每天生活營營役役或渾渾噩噩有意義得多吧!活在當下,積極面向人生,何需為懷念「那些年…一起走過的日子」而後悔和唏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