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谷紀」的反省

Stephen Siu

「出谷紀」- 以民的得救

在 Peter Lo兄弟帶領下,我們研經組終於「艱苦但又自豪地」完成閱讀長達四十章的「出谷紀」。這是舊約「梅瑟五書」中的第二本書,詳盡天主如何將以色列子民由埃及救出的事蹟,包括我們耳熟能詳和在每年聖週禮儀中必讀的上主偉大的救恩和奇蹟: 藉梅瑟的帶領,以民得以逃離埃及的奴隸生活;藉天主的大能,以民得以越過紅海、消滅法郎追趕的兵馬;藉主的慈愛,以民獲得延續生命的「瑪納」和「從盤石擊出的水」;藉上主頒佈的「十誡」,以民得到上主的承諾;透過訂立清晰的盟約和法律,確定了上主的唯一性和至聖性。

無可置疑、「出谷紀」的確提供很多希望瞭解早期以色列子民的豐富材料。「出谷紀」不單是他們極重要的民族史工藝史書,更是他們深信被天主特選、卻又不斷對主放棄和背叛忠信、卻又獲得拯救的救恩史!他們世世代代傳揚紀念上主對他們的眷顧和恩寵!

我們既不是聖經學者、又不是考古學家、更沒擁有豐富的神學理論,我們自然不容易明白以色列人對創造者的敬畏,和他們創建民族所經過的艱苦和考驗,但透過「出谷紀」,我們多少也能體會他們的心路歴程,尤其是他們對上主強烈的認知、感受和依靠:

1. 天主的慈愛:儘管以色列子民常對天主不忠信、又不斷的抱怨和執拗,天主卻憐憫他們的苦難,決意拯救他們脫離為奴的埃及(出3:7-10;5:4-8) ,對待心硬的埃及王法郎,上主大顯神能,用十大災禍顯現出衪是眾神之神,宇宙的主宰(逼法郎就範);且更答允與以色列子民同行到達福地(出33:14-23) (如果天主不與我們同行,我們靠自己能走得多遠!?)

2. 天主的召叫:要能夠身負重任帶領幾十萬以色列子民逃離埃及,我們自然想衪一定會挑選一個饒勇善戰、能言善辯和有強大領袖能力的人。但衪偏偏選擇了一個年過八十的梅瑟去出此重任!在很多方面他並不怎樣突出,他自己更屢屢懷疑和不太願意接受天主的差使(出3:11;4:10;6:30) ,甚至埋怨上主的決定(出32:11-13 )。無可否認、梅瑟擁有的是對上主的絕對信賴和扶助族人的強大決心,他終於克服內心定的掙扎,答允主的召叫,願意承担困難和挑戰(出3:1-12 )!

3. 對天主的敬禮:「出谷紀」很不厭其煩地講述以色列民眾對於傳統、禮教、全燔祭和犧牲的嚴格遵守和服從:逾越節的法律(出12:1-20;43-51) ;遵守安息日的規矩(出31:12-17;35:1-3) ;奉獻首生長子 (出13:3-16) ;訴訟和管理(出18:16-27) ;捐獻修建聖所的材料和步驟(出25-30章;36-40章) 等 。

4. 天主的身份:上主向梅瑟公開衪的「自有者」雅威的身份(出3:14;5:2-3) ,衪直接臨在與人對話。衪願意任命梅瑟成為祂的使者。衪對以色列民作出承諾和單方的盟約(出19:3-6;33:1-6) ,及頒佈十誡(盟約的基本法律) (出20:1-17) 。(“十誡不只是倫理的守則,更是人類與造物主之間的約章、生死存亡的基礎……天主要與人訂立新盟約,不是寫在石板上,而是寫在心頭上、放在肺腑裡的血肉盟約。”楊鳴章神父)

5. 愛的行動:《出谷紀》廿二章詳述對待外僑、對待孤兒寡婦和窮人等等的指引(“這不像法律,而像邀請我們反思,或許反思後我們就願意在生活中付諸實行,因此就能成聖自己、觸動人心和聖化他人,最終才能轉化世界。”楊鳴章神父)

我們信仰的「出谷」

作為(外邦人)平信徒的我們,相信「出谷紀」是上主賜予全人類救恩的預象,我們更相信上主在每一個人漫長的人生路上,磨練我們對衪的信靠,衪願意與我們同行,帶領我們走向永福之地!

願意、回應和追隨天主的召叫,去傳揚天國的喜訊,並不容易、更往往不是一帆風順!上主答允給數十萬的以色列子民「流奶流蜜」的福地,但並沒有即時給予他們;梅瑟帶領他的人民,流亡於荒漠達四十多年之久!其間他們不斷經歴饑渴、多疑、不滿、爭吵、反叛、戰爭、放棄等的衝擊和試探!從舊約中我們見到以色列子民,從一個散漫、無信、心硬的境地,在經歷了四十多年上主在曠野給予的薰陶,最終成了一個新民族。我們人生何嘗不是如斯曲折起伏、常缺乏信心、又怨天尤人、更很多時不思進取、或因循守舊嗎?

提起因循守舊,「出谷紀」下篇用了大量編幅,詳細說明以色列子民如何捐獻和修建聖所、會幕、約櫃、燈臺、祭壇和祭衣等的細節和工序。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可能覺得他們很物質化、迂腐、甚至浪費資源!但試想想:對於二、三千年前的遊牧民族來說,能表達對上主的敬畏、愛慕和依靠,莫過於用最珍貴、最繁複、最令人難忘的材料和工序!簡單來說,他們意不在物質而在於心意和無私的奉獻!

反而值得我們注意的倒是當時以色列民所訂立「頗僵化」的法律。為穩定軍心、維持秩序,帶領數十萬遊牧民眾,確實需要有嚴謹的規矩去保持上下一心、避免分裂、和減少紛爭。但反觀現世的平信徒:要嘛就是開放不羈、隨心所欲地去決定信仰禮儀的舉行和方式;要嘛就盲從附和,對信仰禮儀不求甚解,得過且過!很明顯、這兩者均是不正確和不負責任的態度!信仰必定具有反省的素質,不是人云亦云的接受了就算。

更要警惕的是我們常誤以為已領洗加入主的大家庭,從此就可以一切順風順水、所有事自有神的妥善安排、自己不需要再努力!這不是上主日(常年期第十主日丙年讀經)彌撒中Fr. Cody 提及到「Autopilot自動導航」的心態嗎?制度和習慣是能讓人在生活中容易學習、適應和融入。但在我們信仰旅途上,「自動導航」卻往往令我們產生一種虛擬的安全感,既不願意作內心的轉化、更不願意努力去提高自我反省、學習、實踐的能力、更可能不知不覺中累積了因循苟且的惰性,自以為是。這不是重蹈「出谷紀」中以色列子民的覆轍嗎?

「出谷紀」讓我們重新問自己:我們願意和如何回應誡命的呼喚呢?我們所信的,到底是否代表主與我們間的盟約?我們如何學習走出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的封閉?我很認同楊神父的話:信仰不能沉空守寂,或只求自淨其心,或自修其行。信仰團體應體驗自己所領受的鴻恩,見證復活的基督所賜予我們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