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家庭教育

毅力是個有禮而又聽話的孩子,對於學習,他非常投入;他有幾個朋友,他與他們相處也很融洽;他的父母感到他是一個很可靠和合作的人。他去年上了中學,好像改變了很多,他時常與父母頂嘴,甚至不願意參加家庭的活動。一有時間,他不是打電話給甲,便是上網與乙聊天,好像總是在上網或打電話,談個不停;父母勸他不要浪費時間,他便說他們囉唆長氣,或者一走了之。因此,他的父母感到有些疑惑和憂慮,毅力是不是交了一些壞朋友?為什麼 會變成這個樣子?

毅力的父母與朋友談起子女的情況,發現也有相似的情形,同時感到他們與子女之間的鴻溝似乎有越來越大之勢。很多時父母說不了解女兒,而子女也說不明白父母,甚至彼此說不能容忍對方的的某些事情或表現,以致關係日趨冷淡。

很多青年人與朋輩的關係遠勝過與父母的關係,他們見面時可以討論他們喜歡的話題,也可以談個不休;至於父母,他們並不是不喜歡,只是感到父母好像不了解他們。事實上,很多父母因著經濟生活的壓迫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著重供應子女更富裕的物質生活,而未有留意子女身心的轉變和情緒的需要,致使沒有時間及耐性與他們相處;又或者,父母不得其法,對青年人的心理發展又不甚認識,於是在彼此交往的時候,產生不少矛盾及磨擦,子女抱怨父母的意見「守舊過時」,而父母則指責子女的態度「目無尊長」、行為「反叛」、對家庭生活亦不甚留戀。由於父母沒有機會探討今日的青少年問題,不認識與他們相處的 技巧,因而產生兩代的隔膜或衝突,實在是最可惜的。

父母若希望子女長大成才,便需要在他們的成長期間不斷的給與支持和幫助,保持一份良好的關係;除了要認識青少年人的身心發展及情緒變化,與他們的溝通技巧,對越軌行為的了解和知道怎樣作出適當的回應外,更要認識 與他們之間的文化及價值觀念的差異 ,父母有什麼事情會使子女感到煩惱等等。

曾有一個青年對他的父母這樣說:「我在學校裏得到甲等成績時,請不要只顧給我錢,一句讚賞的話比什麼獎品為我更有價值。」實在,在我深信一個相處融洽的家庭比物質富裕的環境更易使人感到幸福和滿足。

做一個能與子女保持良好關係的父母是需要不斷學習的;父母需要在子女性格尚未定型時加以培育,所謂「江山易改,品性難移」,等到不滿意子女的表現時才去設法更正,那可能為時稍晚。

大部份的華人都說移民是為了下一代的幸福。那麼,安排多點時間與子女相處及學習一些相處之道,正是配合這個理想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