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父母對於教育子女都是著重解決當前的問題,很少會冷靜地考慮當時的處理方法對子女將來的影響,更少會反省自己的教養方法是否正確,多次在發覺子女的行為出現差錯或與自己的關係出現疏遠時,才想到子女的教育問題,積極的父母會向朋友或社會服務機構尋求協助,大部份的父母在「家醜不出外傳」的心理影響,及問題不是太嚴重時,往往會將問題掩飾;其實,如果待問題達至嚴重的地步時,父母可能感到徬徨、無奈,甚致有灰心失望的感覺,最後,消極地任由子女隨意發展。
教育子女要及早運用適當的方法,如果事無大小都由父母作主,他們很有權威似的為子女決定或安排一切,出口便是批評、指責、訓導、命令或分析,子女從無機會表達意見或作出選擇,也許子女很聽從他們的話,但孩子很可能是因為害怕他們而服從,到了子女稍為長大,他們便變得更加反叛,不單不再聽從父母,就是對其他在權人士都會產生憤怒心理,甚致容易做出反社會的行為;另一方面,他們更學不到自律,對事情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責任感,對自己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當你的子女如犯了一點錯誤便不敢與你說話,也許這是你要反省子女教育的時 刻。
有些父母採用教育子女的方法剛好走在另一個極端,他們很少清楚的對子女作出指引或要求,但當子女未能滿全他們的期望時,他們便會感到憤怒、無能及責罵子女,而子女在這種相處模式中感到對自我的不肯定、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不關心,他們學會操縱別人、試探父母對他們的容忍程度,漸漸地他們亦不再尊重父母。
在加拿大,如要教育子女成才,也許需要多些留意這裏的教育制度及文化特色,父母更要放下一些威嚴﹝特別是對青少年子女﹞,以彼此尊重、互相負責的態 度,凡事盡量加以討論、讓子女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感受,父母也說明自己的觀點,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讓子女作些選擇及承受其抉擇所帶來的後果,這樣,家庭各 成員不單能夠建立密切的關係,子女更學會自制、自律及良好的責任感,而父母亦會獲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
「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
(聖經 ─ 瑪竇福音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