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緒中認識你的孩子

偉華從學校拿著成績報告回家,內心有些不憤且帶點失望的語氣告訴母親:「差兩分便可以拿到獎學金;真有些不值!」母親聽後回答說:「是你自己沒有努力讀書,有什麼值不值!」偉華聽後更感氣餒,帶著更大的失販感、沒聲沒氣的走回自己的房間。

偉華本來期望母親會給與一點接納和鼓勵,怎料得到的是一些帶有指責意味的回應。他內心在想:下次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還是自己放在心裏較好。

以上所寫,並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真實的日常生活。對中國人來說,期望子女讀書得獎、名列前茅,是非常普通的事;但對子女所作的努力和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很多父母往往沒有留意;給與指責及「潑冷水」比接納及欣賞來得更多,這也許是中國人的文化習慣所致── 很少留意自己和子女的情緒問題。

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時過於強調修養表現,有什麼情緒出現,都將之壓抑或否定,甚至有些人連什麼是情緒也弄不清楚,更不需要說好好的處理或疏導自己的情緒了。

實在,人人都有情緒。情緒沒有好壞可言,正如開心時會笑、傷痛時會流淚一樣。但情緒可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類,﹝前者如:開心、滿足感、被肯定等,這會幫助人活得更開心和有進取心;後者如:失望、忿怒、害怕等,這使人放棄嘗試及生活於傷痛中,影響著人的精神健康﹞。

簡單的說,情緒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對所遭遇到的事物之信念而產生的反應﹝感覺﹞。縱使我們可以否認它的存在,卻不能掩飾它的表現,如:面部的表情、身體的姿勢等。孩子一般都很容易流露自己的情緒,但人越是成長就越學會了掩飾自己的情緒,致使漸漸做成誤會,製造了不少溝通上的困難。要了解孩子的情緒,首先要承認它的存在,然後嘗試去明白它的來由,到底是孩子的價值觀念出了問題?還是自己對他們的要求影響所致?無論怎樣,接納他們的情緒感受,也嘗試去看看這情緒的背後是否有其目的。如果發覺孩子以消極的情緒﹝如:忿怒、表現不開心﹞來達到其目的,父母大可暫時不去理會孩子的問題,待過了一段時間,讓他們的情緒穩定後,才再與他們討論那些問題;相反,如果他們的情緒是因某些事情而自然產生﹝非有其他目的﹞,父母就需要接納他們,同時可以用一些反映孩子的感覺的說話來回答他們,這樣不單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們的了解和接納,更能促進你與他們的關係,他們會將更多的事情告訴你。就如上例,如果那位母親回答說:「你這樣努力仍拿不到獎學金,是否有些失望呢?」相信那位孩子不但會向母親吐露更多的心事,日後還會更努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