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緒及子女的成長

中國人有說:「虎父無犬子」。本人曾聽過一個這樣的事件:一位父親因為兒子的行為表現問題而與太太吵得面紅耳熱,初時抱怨太太對孩子管教不嚴,繼而在怒火中燒下動手打了他的太太,結果太太被打出了瘀藍的手臂。過了兩天,那位父親下班回家,發現幼女面上出現了一隻黑眼睛,在查問後,才發現因妹妹不斷說哥哥「不乖」,使媽媽瘀了手臂,哥哥在很憤怒的情況下揮拳打了妹妹的眼睛。的而且確是「虎父無犬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模仿者,他們在周圍環境所聽到的或看到的,在不懂什麼是好是壞的情況下,很容易便學上及在生活中表達出來;昔日孟母曾三遷,問題就在於此,只是今時今日孩子所接觸的環境不同而已;然而,無論今日資訊如何發達,孩子接觸最早及最多的還是父母。

父母的情緒表現對孩子的影響難以估計,假如父或母是個時常鬧情緒的人,孩子不單很難學到正面的情緒表達方式,不懂得怎樣與父母交往,更壞的是他們也學會日夜吵鬧。所以看著孩子的表現,不難猜想他的父母是個怎樣的人;看到孩子與別人的交往,也不難想到孩子家裏的相處方式。

人有情緒是很自然的事,特別在充滿壓力和競爭的環境中,但這並不表示可以隨便發洩情緒,而需要適當的處理。處理情緒的第一步工夫是開放自己、承認情緒的存在﹝例如:憤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要將問題推到別人身上;第二是為自己留點冷靜的空間﹝比如:遠離衝突的環境到外面吸口新鮮的空氣、做些鬆弛身心的運動等﹞,在冷靜後才去處理那些影響情緒的問題。有效的處理情緒方式不是壓抑、而是疏導,只要在不傷害自己或別人的情況下,把情緒轉移到其他事上宣洩出來,例如:洗個熱水浴、大叫幾聲或聽些柔和的音樂,甚至找個知心好友吐吐苦水或向專業人士尋求輔導。有時,我們需要問問自己:那是什麼回事?值得我這樣憤怒嗎?到底我是否因為過於執著自己的觀點而引致這樣的情緒?我可以改變自己的信念嗎?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人父母如果能夠時常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妥善處理生活中所引發的各種憤怒,夫婦便更容易建立和諧的關係,子女自然能從中體會家庭的溫暖及相愛之道,亦會在成長過程中做個情緒穩定和為自己的情緒做個負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