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 – 思親與容忍

蕭禹璋

秋高氣爽、轉眼重陽又至,適逢西方人的感恩節,飽食傳统火雞之餘,難免憶起雙親生時劬勞教養,持家有道。母親須出身較富裕,但甘願追隨父親勞碌半生;父親参軍戰後身體欠佳多病,但很堅持讀書人風骨氣節、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但他們終身甘為孺子牛,春風化雨,做福不少學生,真令我敬佩萬分!

父母身體力行教誨做人道理,最深刻的莫過於:「受人恩惠千年記」,和「小不忍則亂大謀」。前者自然是對別人給予自己的恩惠、永志不忘、應常存感恩之意。但後者則令我大傷腦筋、大惑不解和大費周張!少年氣盛和不更事的我,那會明白、接受、實行這般道理?!如果道理在我這裡,何以不據理力爭?為何事事要「以和為貴」而退縮人前?不是應該「不賣賬」硬骨頭才夠性格嗎?

人生閱歷漸豐、「碰釘子」的經驗漸多,才慢慢體味出箇中奧妙。原來單單「堅持到底」,儘管理直氣壯,直腸直肚,喊破喉嚨,其他人也未必明白、接受或賣賬給你!原來「一時的啞忍」並不一定是懦弱,轉去有利地位或時刻,也不失為「反敗為勝」或「以德服人」之良策!

不少人追求率性而為、一時之快、忍無可忍,容易。常常不顧後果,衝口而出,做完再算,何其「英雄」。但卻可能因考慮不夠周全,看事太過偏面和判斷過於短視而容易得罪他人、於事無補、或陷入他人圈套而不能復反的田地!

相反、忍是心中頭上一把刀,不容易、甚至很傷!但因為心中覺得對方或事情進展、不符合我自己個人見解、理想或期望,為免事情變得更差或有理說不清,就暫時擱置。但記住:忍是不需要把自己原則放棄,忍可能只是現實景況下需要作出的退讓或覺得現在不是適當時刻作出的回應,可能在稍後作出反駁、挑戰或澄清。換言之、忍是待人處世的一種靈活變通的戰略,不暴露自己於下風或不利環境,是一種很多人認為息事寧人明哲保身的方法。

而容更進一步深層改變自己,是出自內心,不單忍耐而不作即時的反應或辯駁,而是經過考慮各方的動機處境和困難,作出不形於色的忍讓、接納、寬恕的行動,目的不單是以和為貴、或戰略的需要、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轉變需要有強烈的容人之量,更需要個人長久以來訓練自己看事通透、有宏觀心態、有一個為人設想、處事寬大的心。

佛偈有云:「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吋,就會活得很快樂!」又說「大其心 容天下難容之事;潛其心 關天下微妙之理;寬其心 聽天下難聽之言;定其心 應天下無常之變。」

我國著名近代教育家胡適,亦曾經這樣領悟到:「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然而,「若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在他看來,「人類的習慣總是喜同而惡異的,總不喜歡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為。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所以忍加上容,會令我們不斤斤計較,寬容忍耐。寬恕,即寬大地饒恕別人,而且不追究、不責罰他人。很多時人們也會說「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認為容忍是懦弱的表現,所以 那些人常與人衝突,而且經常碰壁。而有些人更常記著別人開罪了他的事情, 因為心胸狹窄,所以他們不懂得寬恕別人。

容忍與寬恕之間有莫大的關係,如果懂得沉住氣,容忍別人可以接受的過錯,慢慢就可以訓練出廣大的胸襟,自然懂得不拘小節,寬大地饒恕別人,這樣不單令我們減少與別人的摩擦,變得平易近人,亦會使別人對我們寬大不少。試想想,若果我平時處處挑剔別人,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就已經會令人對我反感,而且心生不 滿,到我開罪別人時,人家也不會輕易寬恕我。 況且,容忍其實也是為了自己。「忍一時風平浪靜」,如果小事都不能容忍,常常大發脾 氣,不但使自己變得暴躁,也令身邊的人壓力很大。

所以家母深明「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如果我們凡事都不忍耐,一點不滿就立即發難,就會使「機會」溜走。 與人相處之道,在於互相包容忍耐,有時容忍一下,並不是沒有膽色,而是心胸廣闊的表現,亦不會吃虧,因為生氣的人永遠就是不開心的那個,我寬恕別人,同時亦是幫了自己一把,所以下次要鬧情緒之前,不妨想想如何寬恕別人,讓自己和別人都好過點,不是利己又利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