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的關係與親子教育

最近一位朋友告訴我,她有時因工作繁忙而致脾氣暴躁,而丈夫亦不理解,當意見與丈夫有衝突時,多時會產生劇烈的討論;如果她十二歲的兒子看見了,便會大聲對他們說:「請你們不要爭吵好嗎?真煩死人了。」「我們不是爭吵,只是討論而已。」她回應說。

在孩子面前,無論有甚麼理由,父母劇烈的討論問題(更好說爭論),對子女的感受來說都是爭吵,這不但會使他們學到誰較大聲、誰較強硬、誰較有權力,誰便會勝利,與別人有不同意見或其他衝突時,便以同樣的方式處理他們的問題;這更使他們產生一份無助及失去安全的感覺;另外,父母日後對他們教導有關處世待人的事上也會打上折扣。

有些夫婦由於各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及對子女的教育又缺乏協調,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往往出現無所適從的現象:母親說一套,但父親又有另外的一套,就如母親教 導孩子要有禮貌,每次見到別人時應「叫人問好」,但父親卻認為加拿大是一個自由社會,況且孩子處於尷尬年齡,是否向人問好並不重要,過了這段尷尬年齡的日 子,他們便自然會懂得「叫人問好」。類似情況,孩子不但學不到其中理由或原則;相反,他們更學會選擇遵從自己喜歡做的,對那些不願意做的,總會找到藉口。父母 缺乏默契是教育子女的致命傷。

有默契的夫婦總不會在子女面前說對方教得不對,否則,日後子女對他(或她)的教導便產生猶疑,嚴重的更會缺乏信心和不再聽從教導;有時縱使真的教錯了,夫婦 兩人在討論過該問題後,最好還是由當事人去向子女承認錯誤和更正,這種做法不單能使子女保持對當事人的尊重,同時亦教導子女「承認錯誤」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課題。

對於一些感情不和的夫婦,他們很喜歡討好子女,總希望子女對自己比對配偶有更好的感情關係,因而很容易在子女面前訴說對方的不是,或以物質及縱容的方式來 收買子女的心;其實,這只會破壞子女的成長,並不會幫助他們成為一個有信心及有自決能力的人。夫婦的不和需要兩人積極坦誠地交談和找方法去解決,而不是借 與子女的關係來將感情轉移及逃避夫婦之間的問題。

就如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Virginia M. Satir),在其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 Making)一書中,屢屢提到家庭怎樣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如果父母沒有想到本身的生活型態,有如以上所提的衝突、矛盾、缺乏尊重、訴說他人是非等等,如何有機會讓子女學習這些型態的另一面?實在,如果父母尚未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脾氣,也就無法教導子女怎樣適當地控制他們的情緒。

相信近代的所有移民都有乘飛機的經驗,每次飛機升空之前,機艙服務員都會介紹安全守則:其中一項是機艙氣壓出現問題,提供氧氣的面罩便會隨即在乘客座前掉下,乘客如要替年幼子女戴上氧氣罩,也得先為自己戴好,然後才可替子女配戴,否則,如果氣壓問題變化嚴重,或當事人體質健康平平,只顧子女需要而忽視了自身的局限,那只會危害兩個生命的安全;同樣,如果夫婦不先好好處理兩人之間的問題,而將子女放在夫婦關係之上,這往往出現兩敗俱傷的局面,就是夫婦感情越來越感到疏離,子女的成長也不斷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