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一個健康和積極的晚年

六十多歲的周伯兩年前由兒子申請從祖國移居加拿大,最初的一個星期,兒子帶他到處遊覽,認識一下周圍的環境,他感到生活非常寫意。一星期後,兒媳要上班了,他留在家中做些家務及幫助照顧兩名正在讀小學的孫兒。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情形尚算不錯,爺孫相處尚好,雖然周伯對孫兒的行為表現有些不滿,但由於自己對本地生活情況不甚了解,唯有無奈地接受事實。有時,他真希望自己能夠出外散散心,認識多幾個朋友;可惜語言不通,連往市區的方向差點兒也未弄清楚,所以不敢隨便外出。在與家人的關係中,他既感受不到兒媳的關心,也得不到孫兒的尊重,漸漸地他發覺生活越來越苦悶,媳婦對他開始有些微言,她不滿意他對孩子問題的處理方法。他開始有寄人籬下的感覺,生活的感受也似乎越來越沈重;他明白到兒子工作的繁忙,以致很少與他傾談,見到媳婦,心中有種不甚舒服的感覺,晚間睡在床上輾轉反側,腦中好像有很多想不通的問題,越想就越有返回祖國的那份衝動;現在的物質生活和居住環境的確改善了,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角色和在社交生活已不像從前了,這些問題每日總是在自己的腦中打轉。

周伯的情況令人感到有些可惜和灰暗,除非他想改變及爭取過一個健康和積極的生活,否則沒有人能幫助他。

健康的生活,不單指身體的無病無痛,同時也指情緒精神的舒暢;至於積極的生活,不是緬懷過去的種種輝煌事蹟,或對某些事物耿耿於懷;積極的生活,除了要接受和面對不能改變的事實外,亦要在生活中建立正面的觀念及嘗試去突破某些不再適合的習慣,在新的時空下作出適當的調整。

周伯來到了加拿大,不單要放棄很多以前的觀念和習慣,亦要開始學習加拿大人的生活。首先是過較為獨立自主的生活,學習自己不認識的事物,參與社區的各種活動。

物質生活和居住環境的確改善了,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角色和在社交生活已不像從前了,這些問題每日總是在自己的腦中打轉。

也許很多傳統的中國人會想:「一把年紀還能學些甚麼?難道臨老學吹笛?」其實,中國俗語有云:「活到老、學到老」及「學無先後、達者為師」;古今中外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在香港的許達明進入理工學院修讀安老服務課程時已經七十二歲;著名畫家安娜‧羅伯遜七旬才學畫,在八十歲時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所以,年齡大小並不會阻礙人的學習,真正的阻力來自人的心態。尋找機會,學習一些為自己有用或有興趣的東西是高齡人士可做的事,也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多姿多彩。

其次,多些參與高齡中心或社區所辦的活動、放眼世界,總比呆在家中、面對四壁健康得多;縱使談天說地、內容東拉西扯,心境會比獨自在家思前想後更加開朗;這樣不但可以增進自己對事物的了解,擴大自己接納不同意見的能力;減少消極的情緒之困擾,亦可以減少與家人的磨擦,和適應新生活的一條可行途徑。

此外,如果自己無意學習新事物,但有把握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那麼,尋找一個為自己能夠發揮所長的地方或社團,貢獻一己之長,做點義務工作,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也是一種助人助己的生活。在加拿大的退休人士之中,就有千千萬萬的人做著這種義務工作;雖然,在傳統的中國文化裏,找不到「義務」的概念,但我們的「互助」及「取諸社會、用諸社會」也有著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