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家庭齊共建

大約在十年前,本人曾以「艱難的一代」為題在社區報章寫過一篇短文講及現今高齡父母輩的困境,他們在年青時的生活受制於父母或家翁家姑的決定,但在時過境遷的今日,家庭制度及文化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小家庭制度的環境下,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改善,他們不單未能改善這種權力在家庭中的矛盾現象,而且成了權力轉移的犧牲品;今日做翁姑的老年人往往生活於媳婦或子女的權力之下。

加拿大的華裔移民在過去十多年間增加很多,父母來加團聚或幫助照顧孩子的也為數不少,然而能享受幸福家庭生活的不多聽見,也許因工作壓力、文化差異而使子女無法兼顧吧!

筆者因工作關係,時常有機會聽到傷感的故事;以下的故事不是唯一的家庭問題,而是不同程度的嚴重性而已。

李先生夫婦三、四年前由兒子申請來加團聚,剛好也是孫子出生不久的日子,既然與兒子同住,李先生夫婦自然分擔家務及在兒子與媳婦上班時照顧小孩。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李先生雖然無需繳付租金及膳食費用,但從國內帶來的一點積蓄也用去了大半,經濟在只有支出而無收入的情況下,內心總是有些憂慮,如果生活突然起了變化,就如身體健康、牙齒、眼睛出現問題,情況便更為嚴重,那裡找來那麼多的金錢配眼鏡、造假牙?

李先生透露說,兒子曾打聽過外面的托兒服務,每月費用最少也要七、八百元,為了節省開支便取消了尋找托兒服務的念頭,而且有父母在家,由親人照顧孩子不是更為理想?也可使父母心靈有所寄託。

豈料兒子忙於工作,媳婦亦忙於進修,家中雜務及膳食亦由李太太處理,由早上七時至晚上九時好像總是做個不完。李先生本來想在外面找點工作,賺取外快,但又不忍太太獨自留在家中照顧孫子和處理家務,故留在家中陪伴及協助;他有時在想:由外國聘來的家傭服務只是朝九晚五工作,除得到顧主提供食宿外,每月還可拿取可觀的薪酬;而他們的情況似乎連家傭都不如,一想起這事內心便感到難過。

實在,很多父母犧牲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朋友、熟識的生活環境與習慣,帶著與子女團聚的心情移民加拿大,可是子女卻希望父母替他們照顧孩子,減輕生活壓力而提出申請;在大家缺乏了共識下,加上年長父母欠缺心理準備,在一個「有語言及文化障礙」的環境生活,問題將會變得更困難。

最近,我們的社康中心在Kanata舉辦了一次小型的健康服務與資訊展覽,其中前來檢查牙齒健康的長者有十七人,護理人員發現全部長者都有牙齒的毛病而需診治;但他們都表示因經濟困難而無法治療,一方面他們沒有經濟收入;其次,申請政府補助又沒有充分條件;第三,向為自己擔保移民的子女提出要求亦難於啟齒,在這種困境下,唯有聽天由命。

如果年長的父母與他們的子女能夠增進彼此的了解,尊重各人的生活習慣和需要、接納其中的差異;父母不再以長輩自居:事事提意見、挑剔、批評;子女也不再以父母為亷價家傭,提高對父母身心生活需要的醒覺性,將本來用在托兒的費用轉給父母,這不單使他們有點經濟收入,在有需要時他們能作出某程度上的決定 ── 就如以上所提到的牙齒診治,也使他們感到自己還有價值 (傳統的中國人往往以經濟收入來衡量其價值),和減輕他們對將來的焦慮。這樣,家中各個成員的心境不是會感到更輕鬆、身心不是會更健康、家庭不是更融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