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提醒基督徒如何在慈悲禧年實行「形哀矝和神哀矝」的本質。教宗說: 「禧年是為每一個人的,而非純為普世教會的一項慶典。為什麼有慈悲禧年,只因為教會處於巨大歷史變革中,教會內每一位都被召喚為天主的臨在與仁愛作見證。」讓我們活現基督徒的生命如同天父慈悲一樣。
我看到一隻猴子,把一條魚從水裏拱出來,放在樹枝上。我問牠:「你到底在幹什麼?」
牠答道:「我正在救這個快要淹死的傢伙。」
(太陽雖能夠賜老鷹光明,也可讓貓頭鷹失明。)
勸人悔改和安慰憂苦都需要付出額外的心意、時間,非一般的價值觀所能出現的德行;以牙還牙,心藏恨怨者亦不會在生命中衍生憐憫來。今天的福音中提到的司祭和肋未人是舊約裡天主特選的民族一員,他們的律性根深蒂固,對司祭的規定:「不可走近死人,免得沾染不潔。」(則44: 25) 看着被強盜擊傷打得半死半活的同鄉—【猶太人】,因受守法律避免接觸死者引致不潔的罪,影响在聖殿供職,便從旁邊走過;別人的生死存亡也不值一顧,對天主父,愛人憐惜的心思不清不楚。但是他們認為比猶太人低一等,仰人鼻息的撒瑪黎雅人,一看見那人就動了憐憫的心,不管是仇人、貧窮、醜陋的人,願意付出額外的時間、金錢和善意對待一向被【猶太人】小覤為劣等人,而反去幫助受傷的這個【猶太人】,給予護理、照顧和慰問。我們基督徒的價值觀,看見這畫像為之震懾,今天耶穌基督對我們說:「你去,也照樣做罷!」
世上不如意事繁多:
- 一位媽媽生下首生子,全家為此高興不已,及後發現是低能兒,丈夫逃離家庭,不知所踪。留下低能兒子和傷心的媽媽。
- 一位原來嫻靜的女兒,在學校認識了一些行為不端的同學,後吸煙、食軟性毒品,斷以刀威嚇家人稱自殺以索取金錢。令父母難過和痛心。
- 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孩子大的只八歲,小的三歲半,抱怨丈夫薪金微薄,丟下三個兒子離開家庭。
- 一位老人家被兒子送往護理院住宿,隨後不關心,不探望,讓其在那裡度餘年,每次向你訴說:我被關在這裏,等同籠中鳥。
一些人的痛苦我們或許未能體會到,在聖經中約伯傳中,在憂苦時對上主說:「為何賜不幸者以光明,賜心中憂苦者以生命?這些人渴望死,而死不至;尋求死亡勝於寶藏,見到墳墓,感覺歡樂,且喜樂達於極點!人的道路,既如此渺茫,天主為何賜給他生命,又把他包圍?」(約 3:20-23)
在生命中,總有不同程度的痛苦發生,我們不是順道才在生活中做愛德行動,宣講基督的慈愛,額外的付出去面對這些需要在心靈、金錢、時間上獲得支持者的,除了實質探望、鼓勵外,一顆善良的心是不可缺的,祈禱是我們最佳學習主耶穌堅毅持續實行慈悲的方法。
「當伯多祿聽耶穌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耶穌: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耶穌轉身指伯多祿是撒殫,是他的絆腳石,他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 16: 21-23) 耶穌清晰自己的使命目標,承行天主的意願,風塵僕僕的傳教,醫治病患。「私自上山祈禱。」(瑪14:23) 「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裏祈禱。」(谷 1 : 35 ) 這樣他明白父的心意,致使他和父有很深的相屬關係,不因人事、時間而遠離天父。
一個銅鈴不能獨自響起來,你我的手也不能自然發出鈴聲,唯一令鈴聲響起,是你手搖動鈴才能聽到鈴聲,這就是父給我們的禮物〔恩寵〕。能夠幫助人,利用天主賦與我們的禮物〔恩寵〕── 健康、學問、財富、智慧和時間。人生漫長,困難憂苦如黑夜降臨,無助、沮喪,能夠安慰別人、替人解困,是我們的靈性生命成長的機會,要把天主的愛帶給人,自己定要經歷天主的愛,透過身體力行的服務,在我們的生活裡實踐愛德工作。經驗聖經中主耶穌的安慰、鼓勵和許諾,循序漸進成為我們的力量,活的見證和教會的標記。
〝盼望〞告訴我們「耶穌的十字架為喪亡的人是愚妄,為我們得救的人,卻是天主的德能。」(格前 1:18) 我們認識到十字架上的基督為我們是至寶,我們曾受耶穌基督愛的關心引導,現在真心跟隨祂。當我們勸人悔改:首要需棄絕自我的驕傲感,耶穌說: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驕傲令我們自視過高,鄙視離棄需要幫助的人,阻礙溝通和接納別人,且不動怒的相勸,切勿標籤,因為天父從未數點我們的過去,領受過祂無條件的愛,若我們也如此待人,他們便由我們的言行見到天父的憐憫?正如:聖人也有他的過去,罪人亦有他的將來;耐心聆聽那些犯錯的人,在這荒謬扭曲的世俗中,一丁點善意實彌足珍貴,事實我們知道,離開耶穌一會就墮入魔鬼的阱,但心中緊記主基督答應,人在軟弱求助總適時得力量,時常感恩;心中存愛,耶穌就在我們內。
聖經: 路 10: 25-37
分享: 1/ 你對「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的釋義是什麼?你可有困難及如何 克服
2/ 請分享一則勸導人悔改或安慰憂苦的事例
Here is a rule for everyday life: Do not do anything which you cannot offer to God. – St. John Vian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