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朝聖的挑戰

蕭禹璋 (Stephen Siu) – Ottawa

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禧年紹書中鼓勵我們去朝聖,「跨過聖門,尋獲力量,去擁抱天主的慈悲,並奉獻自己,以慈悲待人,正如天父慈悲地看顧了我們!」所以我們決定抱著又興奮又期待的心情,毅然参加這個既喜悅又將會是辛苦的聖地朝聖旅程。

我們在朝聖前的準備中,已被三番四次提醒過: 「我們透過朝聖是去尋找基督的足跡,與主相遇,使信仰得到更新,使生命更為豐盛;作為朝聖者最大的得益,並不是疾病得到痊癒,而是心靈的轉化,及「與主相遇」的靈性經驗。」所以出發之前,已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去開放自己,去聆聽和體驗「基督的足跡」!

但在旅程開始不久,太太就因體弱而中暑及導致休克,儘管最後沒有大礙,但我們兩人在體力上就打了很大的折扣,往後的活動和起居飲食,我們變得格外小心留神,不免對朝聖的專注分了心神。不過這事卻令我們意外地感覺和觀察到,我們這個51人朝聖團,儘管成員來自不同地方的堂區、有不同的家庭、和不一樣的成長經驗,大多數人竟然難能可貴地表現出互相照顧和關心,各人之間體諒之情,每日俱增、甚至最後竟有如一家人難捨難離的感覺!

回想在這朝聖旅途上,最令我難忘的,莫過於在極度炎熱中步行,親身體驗耶穌受難致死之前的路:他由晚餐廳步行穿過聖殿,走落黑德龍谷,再登上一、兩公里外山上的革責瑪尼園,然後在橄欖山園痛苦中祈禱,最後被逮捕,解往受審,遭受士兵的侮辱、鞭打和釘死在十字架上。一幕幕的受難苦路走到聖墓大殿,活生生的浮現在我眼前,他受的痛楚死亡,是為了誰呢?我們生活中些少痛楚、失敗、揶揄、奚落、戲弄又算得上什麽?!當我太太親自探手觸摸主的墓穴石床時,眼淚已不禁流下!主、多謝祢照顧卑微的我們,我們何堪接受祢的不斷救援呢?

西雍山沿路而下,便是鷄鳴堂,紀念伯多祿三次不認主及他的懺悔。耶穌也曾三次問伯多祿愛不愛衪。猶疑不定的伯多祿要面對他三次否認基督的羞愧,但他最終被揀選成為教會的盤石。我相信我們有寬恕的能力:主會賜予我們勇氣去請求原諒和有勇氣去原諒他人!

馮神父在彌撒中講到,要學習和實行天主的慈悲,要常祈禱、常領聖事、不斷培育自己的信仰。在聖母領報大殿中,我體會到聖母的謙卑、她的聆聽和服從、她的細心觀察、將主的話存在心中和作出「適當」的回應。看到聖母在平凡生活中向天主說了:「是、願祢的話成就於我吧!」我真的要嘗試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學習看到主在我身上的旨意,更要檢視天父在我身上的使命,怎樣領受和回應祂的邀請。

但什麼是「適當」的回應呢?有人覺得深藏不露是謙虛的表現,或者是明哲保身的聰明處世之道,又或者不願意招人非議,但這些理論常令我們習慣了對身旁的公義和平,寧願置身事外、以事不關己、冷漠地對待弱勢社羣或有需要扶助的人!這是主的「慈悲足印」嗎?

朝聖完畢,心中激情漸過,生活開始回復正常,每日又要面對同樣的人和工作,但我相信經過這次「與主相遇」,主會繼續扶助我,在生活和教會團體中,挑戰自己:去落實和延續「心靈的轉化」,作出相應的「標記」,和「以身作則」去感化他人!阿孟!